首页 > 名家风采 >
我的画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09日  来源:骏艺术 作者:侯庆
面对中西方绘画传统的差异,从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家无论是奉行中体西用也好,西体中用也罢,都是一种融合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主流的思维路径。
面对中西方绘画传统的差异,从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家无论是奉行中体西用也好,西体中用也罢,都是一种融合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主流的思维路径。
我的画,作为一个个案,在这里,大家或许能看到,一个中国画家在面对中西绘画的传统,他的绘画态度,以及运行的轨迹。
我是学西画出生的,原因很简单,迷恋西方绘画的那套技术,还有,不知道中国画在说什么。
所以我从西方的古典绘画入手。毕业两年后,我才开始接触中国画的一些传统的观念与理论。
今年邢啸生先生过世,他生前致力于西方美术在中国的推广,像塔皮埃斯、巴尔蒂斯、莫兰迪都是邢老最初介绍到中国的,为此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画家。他给我的影响,倒不是这一批西方画家,而是他对中国绘画传统理论的肯定,让我转身对发现了中国画的传统的闪光处。
从94年开始,我逐渐对中国绘画传统有了一些认识,开始做一些中西绘画融合性的尝试。《荷》的系列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最初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写实向写意的过度。
当然这期间并没有放弃对西方传统的学习。东西绘画在造型上各有所长,但在色彩上,从文艺复兴的威尼斯派到印象派,再到马蒂斯和蒙德里安,西方有一套完整的色彩体系。或许是因为水墨太强大了,中国画中没有完整的色彩体系。中国原本有一套很好的五行五色逻辑,但在绘画中,没有人去研究运用,并发展它。所以在画《荷》题材的同时,我有一个兴趣点,就是西方的色彩体系。
《荷》系列我准备了十年。后期数年,在百余幅对荷的写生中,西方传统的写实记录的写生方法,已逐渐转化为东方的意象归纳性写生。
2014年有了《观荷堂》第一个个展。之后,2016、2017在国内外又分别做了两个个展。它基本形成了我的《荷》系列的风格特征。
我学西方古典绘画主要是人物,从2016年开始,我试着作人物题材的中西融合。2019年我做了第一个人物题材的个展《琵琶记》。习惯看我荷题材的朋友都会觉得跨度很大。
到2019年,我以人物为主的个展做了九个,当然最重要的是《牡丹亭》。朋友也开始适应我的这种跳跃,觉得《荷》与《牡丹亭》,其实是一体的,都有东方寓意。
还有一个大的题材,可以说我准备了已经有二十多年,画了将近200幅写生,但只做了两个小的个展,那就是山水题材的融合。
我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就是将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重新做一个我理解的中西融合,赋予我理解的寓意。这大概还需要很多年。

《荷》系列,和我最近三年主要创作的《竹》系列,以及《桃花》,它们按中国画的分科,都属于花鸟一路,当然,我慢慢画,是希望赋予它们新的寓意。


竹静听雪-2  布面丙烯 100cm(直径)2018



竹静听雪-3  布面丙烯 100cm(直径)2018



流-10   100x120cm   布面丙稀   2006



无题   100x120cm   布面丙稀   2011



花飞惊-5   210x160cm    布面丙稀    2013



裙花展   210x160cm   布面丙稀     2013



丹珠醉   210x160cm   布面丙稀   2009


梅酒   210x160cm   布面丙稀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