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风采 >
书法,是一个人的交响 一一王复耕先生印象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来源:骏艺术
王复耕,上海宝山人,1951年12月生,承家学,自幼热爱书法艺术,学书从颜字入手,继学二王、怀素、黄山谷、王觉斯等,后得力于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潜心研习,三十余年笔耕不辍。擅长行草,书作结体,布局拙中藏巧,笔势豪雄,意境坦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

王复耕先生

无数次在上海和全国的书法展上,被王复耕先生的作品感动。他那厚重雄强的气息,方圆收放的结体,枯湿浓淡的墨色,生涩老辣的用笔,跌宕起伏的章法,在我心中勾画出王先生的形象,应该是一位浓眉大眼,气宇轩昂,魁梧伟岸的北方汉子。

去年,在王宽鹏老师的《八十迎寿书法展》上,有幸与王复耕先生同桌,始识"庐山真面目"。王先生眉目清秀,温文尔雅,高挑的身材,浑身洋溢着敦厚,宽容,温良,俭让的古君子之风,一派典型的江南文人的形象。真让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位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里长大的江南男子,却充沛着铁马秋风,大漠雄关的塞北豪情。

今年,在丹桂飘香的十月,我得以登门求教,与王先生作促膝长谈。

左 王复耕先生 右于林庚先生
"讨百家米,煮一锅饭"

王复耕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51年生于宝山。祖父是清朝秀才。幼承家学,六岁学书。他始从颜体入手,继学二王,怀素,山谷,觉斯等历代大家,后又醉心于三石,浸淫于《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他上溯晋唐,远追秦汉,下逮明清,博采众长。六十年来,他坚持走碑帖结合,转益多师的路子,追求笔势雄强,正大坦诚的书风,强调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用笔,形成了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节奏。用王先生的话说:我是讨百家米,煮一锅饭。正因为王先生取法广博,厚积薄发,在当今书坛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独特书风。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复耕先生认为,艺术家要有历史担当,要有独立风骨,要为艺术的进步,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和寂寞。他清醒地看到,历史发展到今天,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少,艺术性越来越强。他没有走雅俗共赏,市场欢迎的书风路子,而是坚持跋涉在取法乎上,艺术为宗的崎岖山路上。他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后,虽然在专业书展上常常获奖,在圈内好评如潮,但圈外人识者不多,市场上反响并不热烈。可是,王先生并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市场左右,坚持孤独地走自己的艺术之路。他说,生活上,我要求不高,钱够用就行,可艺术上,我毫不马虎,学无止境。他不断地苦练技法,努力提高用笔的技术难度,对每一幅作品,反复推敲,反复打磨,百张千张后,始得一幅。他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努力想为当代书坛,留下一两张风格独特,技术高超,自己满意,不负时代的好作品。

思想深邃的人,总是孤独的。多少个晨昏深夜,他一个人苦苦地思索着,探寻着,实践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深深体悟到,书法,是一个人的苦修。多少年来,王复耕先生过着,"十分功夫,四分读书,四分写字,一分画画,一分听音乐"的自在生活。他很少画画,但书画同理。当他把书法的用笔,虚实,布白,墨法,"平移"到绘画上时,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在上海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修养之旅一一诗书画印展》上,他的山水中堂和行书对联相得益彰,获得满堂喝彩。他不懂音乐,却一下子被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所打动,所共鸣。他说,书法和交响乐,何其相似!笔尖就像是弦乐,笔肚就像是管乐,笔根就像是打击乐。笔尖,笔肚,笔根的交相挥舞,就形成了一曲时而舒缓,时而悠扬,时而激越的交响乐。只不过,书法,它是一个人的交响。

王复耕先生的环境,决定了他的艺术维度;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艺术深度;他的修养,决定了他的艺术厚度;他的人品,决定了他的艺术高度。我坚信,甘于寂寞的复耕先生,一定会在书法艺术的历史舞台上,演奏出更加震撼人心,更加荡气回肠,更加激越古今的,一个人的交响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