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纳哈迈德当代画廊 (Nahmad Contemporary)及贝浩登(Perrotin) 呈献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香港首场个展上周开幕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9日  来源:贝浩登(Perrotin)
纳哈迈德当代画廊 (Nahmad Contemporary) 与贝浩登荣幸举办已故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 (1921–2012) 的个展。

乔治·马修 Composition 326 (构图326), 1989 – 1990.
布上油画. 114 × 146 cm | 44 7/8 × 57 1/2 in.
© Georges Mathieu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 艺术家与贝浩登.

乔治·马修

开幕 | 11月21日(週四)晚上6时至8时

展览 | 2019年 11月 21日至 12月 21日

纳哈迈德当代画廊 (Nahmad Contemporary) 与贝浩登荣幸举办已故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 (1921–2012) 的个展。马修是抒情抽象派的始创人,亦是行为艺术的先驱,带起了「导管主义」(tubism)及「滴彩」(dripping) 的创作技艺。展览为今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及伦敦弗里兹大师作品展 (Frieze Masters) 中特设展览的后续,前者更标志著画廊对艺术家的代理之开始。这亦将是 2020年 3月在贝浩登(上海)举办的展览之前奏。届时艺术家的英文专论亦会同期出版。

乔治·马修 Confusion dévoilée (混乱揭露), 1987.
布上油画. 145 × 114 cm | 57 1/16 × 44 7/8 in.
© Georges Mathieu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 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次展览探索马修丰富多元创作中的其中一个断面─1980年代,更明确地说是1983至1991年间。于这时期艺术家已在法国和意大利极富盛名,而现时在亚洲正出现迴响。在经过1960与1970年代多次尝试几何变化与应用艺术的实验后,马修来到1980年代的转捩点。有人形容为「宇宙风格」,有如图像化的「星际战争」;有人则指是「蛮荒」时期。1980年代马修亦回归反几何的抒情主义,及他在1950年代採用的书法语言,不过以全新的形式再现,除了强烈的肢体演绎、断续的线条、颜料与色彩的爆发、对比鲜明的颜色,更不时配以过目难忘的深邃背景。

这次展览是马修在香港的首次个展,透过展示作品向他与亚洲相当悠久的连结致敬。马修在艺术生涯发展初期即确立其作品与中国书法的呼应,两者最明显的共通特点是「即兴性」。1956年,马修与Chou Ling博士及中国书法大师张大千对谈后,出版了题为〈抒情类非具象画与中国书法的多面向相关性〉的论文。他在论文引用了波洛克 (Pollock)、克莱恩 (Kline) 、德哥特 (Degottex) 及韩泰 (Hantaï) 的作品,主张最自由奔放的抒情抽象作品迥异于西方模仿性的书法艺术, 而和远东书法历经同样的下笔过程,包括「落笔速度为首要」、没有任何「既定的形态」、没有任何「预设的姿态或手法」,以及「入迷的状态」。书法的流动性是马修的作品中一个重要标志。1940年代,他是构想抽象书法理论的首位艺术家,更提出符号可以先于其意味的原则。

乔治·马修 Abîme absolue (绝对深渊) , 1990.
布上油画. 100 × 81 cm | 39 3/8 × 31 7/8 in.
© Georges Mathieu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 艺术家与贝浩登.

1957年马修抵达日本,在大批观众面前进行了几次即兴创作,在当时不仅具突破与前瞻性,更在行动绘画历史留下关键的一页。早于此行前数个月,以白髮一雄为首要代表之一的具体派发布宣言,指其成员「高度看重波洛克及马修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展现出物质自身的高呼,那是颜料与瓷釉的呐喊」。将马修与波洛克相提并论,反映了马修在1950年代何等显赫超群,这不仅是就国际名声而言,更在于他在艺术和历史上不可抹灭的地位。

爱德华·林伯 (Edouard Lombard)

乔治·马修委员会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