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主编下午茶 | 走向未来艺术&设计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1日  来源:1
三个小时的跨界碰撞,展开了一场视角独特、观点丰富的深度交流。

2021年12月7日,旅游休闲主编下午茶在深圳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成功举办,旅游休闲全媒体主编肖杨女士与来自旅游、艺术、设计、建筑、会展的12位嘉宾就“未来艺术&设计”进行对话,三个小时的跨界碰撞,展开了一场视角独特、观点丰富的深度交流,对未来艺术&设计对城市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也使大家对加拿大设计之都蒙特利尔有了更深度、更全面的观察和理解。

李蔚:源于自然的加拿大设计

多元融合和时尚是设计之都深圳给人的城市印象,而这样的城市特性与加拿大蒙特利尔不谋而合。在沙龙中,我们荣幸的邀请到嘉宾李蔚女士分享了加拿大丰富的艺术和设计资源,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启迪与共鸣。

“加拿大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只有154年历史,然而在加拿大所在的土地上,第一民族已经繁衍生息成千上万年。设计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第一民族的设计风格与理念现在看来还能给我们不少启迪。他们那时就有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概念。当地原住民所用的设计和生活用品材料都源于大自然,他们从自然中寻找设计原材料时,对自然保有一份感恩之情。比如他们取一块树皮树枝做工具或编织成篮子时,都会选择壮年的树木,以保证取材之后,那棵树还可以自我修复,可以继续持续生命。“一次我去加拿大,和当地的原住民生活了半天,深深地被他们感恩自然回馈自然的生活方式所打动。”

斯阔米什利瓦特文化中心

位于BC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惠斯勒斯阔米什利瓦特文化中心,就展示了斯阔米什人(Squamish)和利瓦特人(Lil'wat)两个当地民族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居所、工具、船只和各色各样的日常生活装饰,无论是美感还是功能性,都反映了当时的一些设计理念。

比尔·里德和他的作品

加拿大当代著名艺术家比尔·里德(Bill Reid)的作品,可以代表原住民文化的风格和特色。他的作品风格古朴之余又充满神秘色彩。

奥丹艺术博物馆

比尔·里德 石雕作品《海达族精灵》

人们可以在比尔里德艺术馆欣赏到他的作品,还可以在位于惠斯勒并获得诸多可持续设计奖项的私人博物馆——奥丹艺术博物馆看到很多他的作品。在温哥华国际机场也可看到比尔·里德庞大的石雕作品《海达族精灵》,描述的就是人类与动物、精灵共同生活的情景。

布查特花园

维多利亚时代为加拿大留下了很多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而为于维多利亚市的布查特花园,也是那个时代开始修建的。布查特花园由石灰矿改建而成,花园主人是英国后裔。石灰矿经过多改造和营造,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园之一。这个花园的建成,对于当下城市的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钢筋水泥的结构和建筑并不是城市更新的唯一途径。采用植物或生物对城市空间进行改造,可以让持续更新的自然生态成为灵动有机且不断变化的城市核心。

鸟瞰蒙特利尔

说到加拿大设计,就不得不提加拿大的设计之都蒙特利尔。蒙特利尔是魁北克省首府,加拿大第三大城市。英法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为这个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多元活跃的艺术与设计文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魁北克政府规定公共建筑费用的1%,需要用来购买公共艺术品。这项政策为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间,增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在蒙特利尔市区,有超过两万名注册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在这里工作。

太阳马戏团

蒙特利尔市中心方圆一公里的区域内,有超过80家文化艺术场所。全球最大的戏剧制作公司太阳马戏团也发源于蒙特利尔。

“城市记忆”幕墙幻灯

每天晚上,“城市记忆”幕墙幻灯将蒙特利尔历史人文投射到建筑和植物上。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光污染,这些幕墙幻灯只有在人经过并用手机软件启动时才会放映。

栖息地67

谈到建筑,蒙特利尔的栖息地67是全球建筑师都耳熟能详的一个项目。1967年20多岁的加拿大知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为蒙特利尔世博会所设计。该公寓项目使用了相对经济型的预制建材,但摩西·萨夫迪巧妙地利用立方体形态,为每个住户设计一个独立花园,且每个住户也看不到任何一个邻居。五十年后,栖息地仍是蒙特利尔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摩西也为新加坡滨海金沙度假酒店等地标性建筑提供了鬼斧神工般的独特设计。

话题 1:艺术&设计与城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艺术与设计的推动。艺术设计不仅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也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位。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艺术设计与公共空间融合生长是城市设计者和建造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年轻建筑师需延续做实验的精神。—— 尹毓俊

蒙特利尔作为全球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而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意驱动,更让这座城市魅力四射。作为加拿大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蒙特利尔对创意设计的推动,对蒙特利尔的图书馆设计、艺术建筑、体育场馆设计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谈到艺术设计,城市建筑是绕不开的话题。Atelier Alternative Architecture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雪城大学访问教授尹毓俊2005年因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第一次来到深圳,随后开始在深圳工作。尹毓俊前后参与八届深圳双年展,最大地感受是艺术与设计为城市带来了变化和温暖。

尹毓俊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现任教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在他看来蒙特利尔的栖息地67项目(Habitat 67)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住房理念解决了大城市高房价问题,这对今天的深圳来说很有借鉴价值。这样的实验性建筑很有探索性,在上世纪60年代当建筑师仍在探讨现代主义应该怎么摈弃繁复装饰时,摩西·萨夫迪设计的栖息地67就已经在实践采用单元装配以及可回收的材料建造体系,这在建筑界非常有前瞻性。

尹毓俊在早期曾做码头项目,发现横叠竖拼的方式有着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在与内部空间相互组合的同时,拼合出一个外部空间。著名的建筑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摩西·萨夫迪设计的栖息地67就是呼唤年轻建筑师延续做实验的精神,呈现新时代的先锋作品。

蒙特利尔“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值得借鉴。—— 杨光

以探讨自然与科技、城市进化的艺术家杨光,畅谈了蒙特利尔地下城艺术长廊所带来的启示。

杨光说蒙特利尔实施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从建筑领域拨部分款项投入于艺术项目。蒙特利尔地下城有步行道30多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城市地下空间。2015年杨光去国外考察市场,发现蒙特利尔的地铁、火车站等空间的公共艺术非常有个性。这得益于艺术家、建筑师和灯光设计师,将艺术各个专业领域进行融合,这很值得国内借鉴学习。蒙特利尔地铁站清水混凝土的粗糙感,通过玻璃马赛克形成视觉对比,这也是与其他国家地铁所不同的。

蒙特利尔每个地铁站都贯穿一起,从而在地铁下形成庞大的网络,在购物、消费或看电影方面,整座城市也有好的融合度。

专业会展推动艺术设计在更多城市获得关注。—— 谭卓

设计上海联合创始人、展会总监谭卓女士分享了艺术如何推动上海的城市发展。2014年谭卓创办第一届设计上海时,那一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和PHOTOFAIRS影像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发布,几个大型博览会相继举行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上海国际关注度得到有很大的提高。在这之前,提到设计艺术人们首先想到有798艺术区和艺术家云集的北京。然而,近年随着几大艺术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样的局面开始扭转了,艺术圈的目光转向上海,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室搬到上海,画廊和买手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上海出现。上海市民对艺术设计的热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以及热衷于逛展,都是在这几个大型艺术博览会的熏陶下培养起来。

提到深圳,很多人都觉得深圳是文化沙漠。在谭卓看来,深圳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的设计力量在这里生根发芽,而这正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这与蒙特利尔多元化的城市特性不谋而合。

栖息地67是很好的参考。—— 黄伋

Yellow and Blue Atelier主持建筑师、创始人黄伋说栖息地67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结束时,曾一度面临拆迁,幸运的是这栋建筑最后被保留下来。如何保障深圳未来低收入人群住房,栖息地67就是很好的实验性参考。从50多年的经济适用房到现在蒙特利尔的最贵公寓,这对房价高企的深圳未来如何保障低收入人群住宅需求,很有借鉴意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面貌,全球化产业积极,有着开放的心态包容不同的文化差异。反观当下,则更强调民族化,提到未来更多是通过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方式进行呈现。

话题 2:艺术设计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蒙特利尔市世界上少数实现设计产业引导经济发展策略的城市,这座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既保留了移民的本土文化,有体现了世界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设计。而蒙特利尔的设计师,思维活跃,可轻易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

多元文化为创作提供灵感。 —— 陈曦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陈曦,曾在丹麦哥本哈根Bjarke Ingels Group (BIG) 建筑事务所和美国纽约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工作,2017年回国任教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一树建筑工作室(ATELIER XI),并持设计2017深圳-香港城市与建筑双年展Dom-Ino展馆等国内外建筑设计项目。

陈曦从小在南方生活长大,随后去北方求学,后来到美国留学,在欧洲工作,回国后来到第一次踏足的城市深圳创业。陈曦说每当有人问他来自哪里,他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而这正是他这一代很多人的共同经历。在多元文化滋养下成长,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为他的设计提供创作灵感。

对于特定场所的创作,陈曦会挖掘建筑本身的本土记忆和线索,将一些见过或没在这个地方出现的艺术现象、城市关系进行演绎,将本土记忆与多元视角进行融合。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为社区和生活带来丰富性,有时候甚至是不可预见的特殊性。这样的特殊性赋予生活的热爱,或是不期而遇的意外,而这也是很重要的事。

国际化需要本土关心。—— 张博

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的一乘建筑主持建筑师张博,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奖项。在他看来,设计策略是基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感悟发起。建筑除了载物,也需要反应社会现象,表达对人的情感与生命的理解。从小在深圳长大的张博,喜欢观察人的日常反应、艺术现象等社会规律。深圳有很多展览、学术等活动信息,但他很少将本土资讯与国外资讯区分开来。在他看来资讯更多与人的情感和记忆有关,与从小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是一种自发行为。

疫情前,张博经常到国外体验当地的历史人文,国外连贯的城市文脉恰恰是国内设计所欠缺的。在他看来,设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最终还是回归当地,对当地人们的行为产生支撑,通过成本策略将项目进行落地。

话题 3:艺术游&设计游

蒙特利尔融合北美、欧洲和古老的原住民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弥漫在城市每个角落。在蒙特利尔,创意无处不在。走在蒙特利尔城内,不经意间就有意外的惊喜发现。

多元文化让蒙特利尔成为设计之都。 —— 李蔚

蒙特利尔是一座创意城市,2006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设计之都”,这个城市有80多种语言。受多元文化影响,创意成为蒙特利尔的城市特点。多元文化融合赋予蒙特利尔人奇思妙想的创意,每天都有很多新鲜有趣的创意作品诞生,这样熟悉的感觉李蔚女士在深圳也找到。在她看来,在深圳每个人来自中国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创意土壤肥沃,深圳有潜力发展成为蒙特利尔那样的创意城市,非常令人期待。

通过最近对高净值旅游者进行调查,发现中国游客已经进入4.0时代,文化艺术排在诉求前三位。蒙特利尔每年都举办为期1周的C2蒙特利尔大会,这是一个融合商业与艺术的创意会展,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企业CEO聚集在一起讨论当下课题,在文化和商业的碰撞中,给予艺术家更多商业机会,也赋予商业从业者更多创意灵感。今年的一个分组讨论话题是“国际知名度对创意和文化生态的影响”,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引发了商业和艺术群体及公众的广泛讨论。

蒙特利尔设计月是游学很好的方式。 —— 粱道泓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首批“设计之都”,蒙特利尔每年的设计月和设计日,设计师和设计公司都会一起“打开设计之门”向公众开放。

在粱道泓看来,蒙特利尔设计月每年让设计师、建筑师等行业专业人士以独特的方式进行链接,推动创意行业发展。此外,无论是设计月还是设计日都有传播和渗透的普及推广作用,很好地促进设计师和品牌的互动。通过设计月向普通大众进行普及教育,从而撒下一颗设计的种子,对设计创意行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与此同时,设计月是公众学习设计创意很好的内容,也是很好的游学形式。通过设计月,从另外一个角度将设计、艺术向公众普及教育,旅游与学习和结合在一起,将更多的功能价值集中呈现,从而达到比较好的结果。

蒙特利尔和深圳都是新世界脱颖而出的城市。 —— 黑一烊

艺术家、设计师,想得美XIANGDEMEI创建人黑一烊是当今中国最活跃的艺术文化交流先锋之一。在黑一烊看来,蒙特利尔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在人工智能和创意产业等领域有显著地位,在新世界城市类别中脱颖而出。作为新世界城市的深圳亦然,其城市建设在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是一种特殊的奇特现象,以快速的方式完成城市建设、人才聚集和经济发展。

如今设计、艺术以及文化交流都是当下人们所需要的。回顾中国过去40多年,如今正是站在最好的时机,疫情提供一个让人停下来思考的机会。旅行除了让艺术家的专业得到提升,也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某个年龄层再重新去体验某个旅行。

话题 4:艺术设计与科技

蒙特利尔是世界视听技术与艺术最前沿的城市,这里有著名的太阳马戏团,让魁北克的科技艺术家尤其擅长与摄影、布景、舞台服装设计和特效剪辑,这与深圳以科技和设计为引领有共通之处。

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结合需要不断磨合。 —— 吕华

在过去6年,中洲未来实验室C Future Lab 负责人、中洲商置总经理吕华曾与很多不同的团队合作。在他看来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艺术家更注重细节感官体验不需要考虑功能性,这与注重功能实用性的设计师截然不同。如何让艺术、科技和设计进行跨界融合,需要不断地磨合,让艺术家、设计师、植物学家和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跨界合作,才能最终打造出成功的作品。

深圳既是一座创新科技之城,随着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快速改变,怎样为城市中的都市人和企业创造一个合适的未来城市综合体,是一个大难题。中洲湾C Future City就围绕着自然、艺术和科技三个核心元素进行打造,在城市中将艺术融入商业、居住和产业空间。与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科技企业和教育企业进行合作,在城市中心打造一个充满灵感和灵感的地方。

中洲未来实验室就是通过设计与科技相结合打造而成,比如中洲未来实验室时间长廊便是由本土科技艺术团队墨子打造的玻璃投影。作品通过电脑编程,与室内设计师合作,由数字艺术跨界室内设计的设计团队共同合作完成。既有设计师的参与,也有艺术家的参与,通过运用大量科技手段最终呈现这个作品。

像时间长廊这样艺术设计与科技结合的作品,在中洲未来实验室比比皆是。例如由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打造的垂直花园,得益于人工智能紫外线,让植物在室内生存。连接手机App自动化灌溉系统,每天监测植物的光照度、灌溉程度,最终打造出很美的室内花园。

在吕华看来,中洲未来实验室就像最顶端的大脑,打造出城市开发的样板,进而引入到中洲湾、中洲坊创意中心等项目。蒙特利尔是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活力城市,Quartier des Spectacles (QDS) 是蒙特利尔城市改造的成功范例。2007年蒙市政府启动片区改造计划,改建后的QDS成为蒙市最大的文创作品展示基地、文创活动体验中心和文化创意创作地,吸引了450家文创企业入驻,创造4.5万个岗位,年创造税收3.64亿加币。位于深圳罗湖笋岗的中洲坊创意中心就有潜力发展成加拿大QDS这样一个创新创意产业片区。

话题 5: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让设计更有生命力。

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走廊——生态复兴的国际模板。 —— 黄晓锋

LOCUS源点设计创始人黄晓峰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景观建筑系,师从景观生态学之父Richard Forman,现为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在沙龙当天,黄晓锋在香港通过远程视频线上分享了对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走廊的一些感受和观点。

1960-70年代,蒙特利尔的saint Laurent地区主要发展工业和商业活动,把大量的农地荒废,变成一个铺满沥青的城市,使生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走廊的这个提案,针对42.8平方公里saint Laurent地区的不同空间做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个180页的文件,引入导则,地图,和时间表,针对怎样把生态多样性带回到这个地区做了详细的规划。其中的一个主要的提案,就是重新利用横跨三条主干道的高压电线底下的空间,把它变成一个充满生态草毯,草花的公园,吸引鸟类,昆虫和小动物的回归。同时还修建了自行车道,休息空间等等给saint Laurent的居民使用。慢慢成为了一个旅游休闲的目的地。

目前,全球这类工业场地复兴的项目越来越多,纽约的高线公园,悉尼的货线公园,韩国首尔的7017项目等等都是对工业痕迹的局部保留和生态复兴。这对当下的中国很有参考意义——对工业遗址的局部保留和生态复兴,其实是可以产生巨大的城市粘性和生态价值的。对比这三个项目,蒙特利尔的生态多样性走廊其实是更进一步的,它贴近地面,很容易链接原有的生态系统,对比高线公园等高架的公园,它的生态意义更高,希望这个项目可以持续推展下去,使蒙特利尔成为一个生态复兴的国际模板。

多方共赢,才可持续。 —— 黄国栋

在意外设计品牌、入诗品牌联合创始人黄国栋他看来,能产生快乐同时又是多方共赢的事才最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黄国栋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基因。在他看来,深圳既没有明显的圈层文化,也没有沉重的人情世故,更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更多的是以商业进行链接。深圳是一座基于平等关系去发展的商业城市,做事直接,以价值做交换,从而达到共赢,而这也是黄国栋喜欢深圳的原因。

黄国栋注意到大多数展会的成本都相当高,限制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参与。所以在这次由他策展的“灵感盒子”项目,就致力于通过可循环的方式来大幅降低展会的成本与消耗,比如设计一个5平方米可循环使用300次的展位,展位可拆卸下来打包进包裹里,放入仓库储存,下次展览拿出来再次使用。展位为模块化设计,所有东西可重复使用,循环使用次数越多,后期维护成本越低。这样展位不仅仅可参与展览,还可参与各种快闪活动。对主办方和品牌都可实现多方共赢,这样才可持续。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