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沙龙 >
左书名家王宽鹏作客“骏艺术沙龙”畅谈当代书法的创新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12日  来源:骏艺术
王宽鹏老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原理事。年近8旬的王老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显得特别年轻。他从事书法研究70年,在国内外举办过几十场个人书法展,作品,艺事入选国内几十本艺术典籍,正,行,草,隶,篆,诸体皆精。被海上书坛称为“千手观音”。

6月23日下午,当代左书名家上海的王宽鹏老师作客“骏艺术沙龙”。《旅游休闲》杂志总编肖杨和副主编于林庚在“骏艺术沙龙”里热情接待了王宽鹏老师。沙龙漫话也就从于副主编的介绍开始:

王宽鹏老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原理事。年近8旬的王老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显得特别年轻。他从事书法研究70年,在国内外举办过几十场个人书法展,作品,艺事入选国内几十本艺术典籍,正,行,草,隶,篆,诸体皆精。被海上书坛称为“千手观音”。

王宽鹏老师70岁后,右手开始颤抖,渐渐不能写字。很多书法家因此搁笔。而王老师认为:上帝既然给了我们两只手,我为什么只用一只手呢?从此,他开始苦练左手书法。经过五个寒暑的刻苦训练,王老师终于写得一笔好左书。正,行,草,隶,篆,样样皆精。王老师的左书有两个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一是左书看不出是左手所书,与右书一样流畅,古拙。二是左书没有降低艺术水准,与右书一样精彩。最近,上海书店出版社即将出版王宽鹏左书三贴;《左书隶书千字文》,《左书楷书千字文》,《左书行书千字文》。这三本左书帖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没有左书“千字文”的空白。


王老师的书道苦旅,引起了肖杨总编的极大兴趣。她提了第一个问题。

肖杨:王老师从事传统书法研穷70年,您对今天的书法创新有何看法?

王宽鹏: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书风。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今天中国传统书法迎来了计算机的信息时代。一切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大众的书写工具变了,写字不用笔了,只要敲击键盘就行。传统书法正逐渐失去实用需求。

第二,书法创作的尺幅大小变了。明代以前,基本都用小笔,硬毫,小纸写。现在都是大笔,羊毫,大幅宣纸创作。作品由小变大。大字和小字的用笔方法发生变化。

第三,书法作品展示的空间变了。古代人写字主要在书斋展示,现在主要在展厅展示。空间由小变大。为适应展厅,现在都是丈八巨幅。

第四,时代审美的主流变了。古人生活节奏慢,书法审美以平和,中庸,雅致,淡泊为主。

现在生活节奏快,书法审美心情与古人相去甚远。追求跳跃,力感的视觉冲击。

第五,书法作品的观众变了。过去的书法作品主要是文人雅士之间的唱和,主要在知识分子阶层流动。现在社会开放,书法作品的观众多元化,国际化,口味也多样化。

正因为这些变化,使中国传统书法必须顺应时代,从创作,装裱,展示的各个环节随之变化。

于林庚:在网上看到王老师的“意书”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您能谈谈对“意书”创新的认识吗?

王宽鹏:“意书”是我对“书为心画”的一种思考和实验。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以书写者表情达意为目的,而不是以美化汉字为目的。几千年来,书法一直是为写好汉字服务,好像离开汉字,就没有书法了。书法真正能打动人的第一元素,是其符合书法法则的点,画线条。这正是我们不认识一幅草书作品的汉字,但是同样被其打动的原因。我的“意书”就是让书法和汉字“离婚”。在“意书”中可写汉字,可不写汉字,可少写汉字。一任创作时的情绪需求,把传统的书法点线任意挥洒。我的“意书”是情绪的化身,它让不识汉字的人,在我的“意书”作品前能被感动。我想,这就是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在!我对传统书法是敬畏的,我对书法创新是渴求的!二千多年的传统书法该如何创新,我只是作了一点个人的探索,在抛砖引玉。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书法同道来思考,探索中国传统书法的创新之路,在传统书法“万岁”的基础上,增添可圈可点可留青史的“一岁”!